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30L塑料桶 >

产品中心

娄商传奇(23)山窝里飞出金凤凰

时间:2024-05-21 19:04 文章: 30L塑料桶
详细介绍

  想当初,天山脚下,黑龙江边,五指山下,东海之滨、中原大地,黄河上下,到处都是涟源人挑着花花绿绿的塑料盆沿街叫卖的场景。到如今,勤劳智慧的涟源人在风起云涌的商海中摸爬滚打,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年产值超过 600 亿元的日用品产业,书写了一部令世人瞩目的商业传奇。

  当您每天使用着再熟悉不过的锅子、保温杯、水桶……乃至一个筛子、一个水勺的时候,您是否会想到这些朝夕相见的日用品大多来自涟源人创办的工厂,或者出自涟源人经营的商铺?涟源人何以有这种能耐,竟然能将产业从江南做到塞北,从城市做到乡村,乃至做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做到全世界的诸多地方?让我们端一杯茶,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涟源人神奇的日用品创业经历。

  涟源,自古为险恶之地,崇山叠岭,舟车不易为交通。“有女莫嫁黄罗湾,三十六弯上大岩。上山一担饭皮箩,下山一担火烧柴。”歌谣唱的是涟源北部。 “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柿香冲”,唱的则是涟源南部,“柿香冲”是茅塘的代名词,在山高路陡、海拔 1500多米的巍巍龙山脚下。

  20世纪 60年代,涟源人年均收入约 140元,人均口粮 100多公斤,耕地质量稍好一点的生产队多个几十公斤,最穷的生产队在困难时候每人每天仅分到 6两(300克)口粮。到 70 年代,也许是受不了贫穷,穷则思变,那些茅塘人白天出工干农活,晚上大多在悄悄做一件事。“举家无米下锅时,抬首微风动竹枝。何不砍来三五棵,织成篾货换晨炊。”他们利用山上的竹木资源,赶夜里偷偷摸摸加工成簟子、箢箕、箩筐、筛子等日用品,用红薯藤遮盖着,趁着黑夜肩挑手提,冒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风险,躲过竹木检查站,贩卖到偏僻的乡村去。“肩挑竹器夜行迟,最怕公家说走资。摸黑急行三十里,只为脱手少人知。”那些茅塘人,无论男女老幼,制竹器的手艺都非常好,尤其是编制席簟,又细又软又光滑,无论怎么折叠都平坦如故,丝毫不会损伤。他们放下担子叫卖,一边折叠一边夸:“好席子经得叠,随你踩来随你折”“席子全程是我造,用过的人都说好”。他们在推销时,把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一起推销出去,既磨练了毅力,获得了面子,也锻炼了口才,积累了经验。

  精明的茅塘人一边敲着竹器叫卖,一边在心里暗暗盘算,白天整整劳累一天,只有一两毛钱,晚上编一张簟子能赚六七毛钱。特别是拿到涟钢、省煤机厂、桥头河煤矿等工厂矿山去卖的时候,有些职工家属问他们:“我男人上班时省下来几双新手套,还有口罩,可以换筛子吗?”他们立马答应。因为那些手套、口罩是厂里发的,零成本,所以交易很轻松,常常是 5 双手套换 1 个米筛子。当时1 个米筛子是7毛钱,把5双手套卖到劳保部门是2块5毛钱,7毛钱换2块5毛钱,叫这些茅塘人心里如何不乐滋滋的呢?因此,在那时茅塘流行一句外面人听不太懂的话:“竹子两头空,赚钱无底洞。”那时,国家行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年终发工资的时候,会发一定数额的国库券,一般是几十、百把块钱,因为不能做货币流通,不少人愿意以 7 折或 8 折购物或出售,茅塘人便以簟子、箩筐等日用品交换,或者直接以现金收购。在有些贫困乡村,他们没钱,但也需要日用品,提出以花生、豆子等农产品交换,精明的茅塘人自然毫不拒绝,因为出售这些农产品还能赚一道钱,一桩生意赚两回,何乐而不为?“夜挑篾货把家离,只盼人人尽购之。豆子花生和手套,成交就好不须疑。”

  不过也不是每次都能那么幸运,生产队长谢少松在灯前月下赶织了一批篾筛,不料刚挑到集市,就被市场管理员一把没收了。他当时横下一条心,撂下生产队长的担子走出了石门。有一对胆小艺高的父子,看到谢少松的遭遇,他们就不敢织竹器出卖了,商量说:“挑着竹器到处卖,碰得不好会被没收,我们要是出去卖手艺,谁也奈何不了。”于是父子俩提着两把篾刀上路,向盛产竹子的乡村走去,他们做竹躺椅按件计算工钱,别的师傅一天做一张,他们父子一天做四张,老板非常乐意,往往这家还没做完,另外几家便等着请他们。他们父子合计每天能赚 60块钱,那时一个国家教师每个月的工资是四五十元,他们这一年就赚了两万元。

  不久以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越来越明朗,投石问路的茅塘人终于能挺直腰杆,大白天扛着自己做的竹木制品堂而皇之地从竹木检查站经过了,于是他们带着无限的热情和努力,跨涟水,过洞庭,一路叫卖着走向远方。

  在茅塘人挑着竹器或者木器走街串巷,走村串户叫卖时,他们很快发现,此时市场上已然浮现比竹器、木器、铁器更轻便、更美观、更便宜的日用品,那就是塑料制品和铝制品,塑料脚盆、塑料脸盆、塑料桶、塑料水勺、塑料热水瓶、铝桶、铝锅……一个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应有尽有。因为是第一次出现,塑料制品和铝制品比竹器和木器更受消费者喜欢。而对于零售商来说,几十件,甚至几百件花花绿绿的日用品挑在肩上都很轻松,聪明的茅塘人立即放下肩上的竹器与木器,叫停家里的生产,转手经营塑料制品和铝制品。

  “肩挑竹器有些难,塑料东西更美观。日卖脸盆三百件,夜来依旧一身闲。”正如民谣所言,茅塘人起初做的是铝塑日用品零售。但是,不久以后,细心的他们打听到塑料制品和铝制品的出产地在浙江和广东,于是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部分茅塘人立即奔赴产地,由此做起铝塑日用品批发,并把信息悄悄告诉亲戚、朋友、邻居,引导他们出来做销售。就这样,他们全家出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致投身铝塑日用品销售。“未洗泥巴亦未喧,八千农友出涟源。天涯相遇轻相问,尽是涟源乡下言。”当时有人形容涟源“八千农友闯市场”,其实岂止八千,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邻居带邻居。哪里有钱赚,就往哪里去,卖到哪就在哪住宿,真的是“涟源人天下为家”。

  在全国,除台湾以外的 29 个省市区,无论城市与农村,绝大部分卖铝塑日用品的都是讲涟源普通话的人(仍以茅塘人为主,但已经不止是茅塘人)。当时涟源人到生产厂商拿一个塑料桶是 3块钱,他批发给零售商是 3.5元,零售商卖给消费者一般是 7 块钱,那时一个国家工作人员每天的工资还不足 3块钱,一个木匠、砌匠、篾匠的日工资大部分地方是 2块钱,一个涟源人摆一天摊要卖出日用品几十件,一天的纯利润就是几十上百元,钱哗哗地流进口袋,更加催足了赚钱的动力。

  “此中乐趣少人知,越水跨山总觉迟。”正月里穿着破布鞋靠借路费出门,年底回来就是万元户的茅塘人数不胜数。“日进斗金君莫信,年收一万未夸之。”在当时,万元户正是很多中国人日思夜想的追求。1979年,已近而立之年的肖自江还是一个泥瓦匠,没吃过一顿饱肉,看到村里及邻近村子有些人跑出去做塑料制品生意,很快就赚了个盆满钵溢,他坐不住了,与五弟肖安江弟商量后,对父亲说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父亲很支持,借了 400元给他们上路。他们先到徐州,后到长沙南门口,南走大托铺,北去捞刀河,不论刮风下雨,早出晚归,每天挑着日杂货担走街串巷叫卖,就是在这里,他们积累了一笔不菲的资金,南门口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风水宝地”。到 1984年,在南门口经营塑料制品和铝制品生意的涟源人达 300 多,他们有的独立经营,有的兄弟姊妹、亲属和朋友合伙租借门面共同经营,有的以入股的形式兴办公司,使批发基地与销售市场连成一体。在他们的带领和影响下,销售网点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

  从一开始,这些涟源人便抱着改变贫困命运的共同愿望,一起走出家乡。平时生意各做各的,饿了,啃两个包子充饥;渴了,喝几口自来水;困了,在街头树荫打个盹。但每到夜幕降临,或是紧要关头,他们常常会三五成群聚到一起,互相照应。他们有时给自己壮胆说:“涟源人胆子大,走遍天下都不怕 !”他们确实是不怕,但最大的力量还是来自“一把筷子抱成团”。地域越做越远,生意越做越大,钱包越做越鼓,由沿街叫卖到租店批发,由小本生意到大宗买卖,他们始终不离不弃。

  “莫道天涯远,淘金自有人。抱团能取暖,打虎靠齐心。”1989 年,肖自江和肖安江两兄弟从电视上得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华的消息,敏锐地感觉到中苏边贸即将开禁,苏联人所缺乏的轻工产品必然有着非常大的市场。于是他们立刻出发,日夜兼程,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哈尔滨,建立起第一个塑料制品批发点。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兄弟俩开辟的搪铝、塑料制品批发业务几乎垄断了整个哈尔滨市场。而后他们又奔赴中国最北端与苏联接壤的漠河等地,办起直接和苏联人做生意的搪铝、塑料制品批发公司。在遥远的漠河,生意空前红火,年成交额达到 3000 多万元。后来看到至黑龙江作边贸生意的客商慢慢的变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位于西北部的新疆发展空间较大,于是他们又转战西北,到乌鲁木齐开辟新的边贸市场。在乌鲁木齐,兄弟俩很快如鱼得水,将生意做到了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

  “正是寒窗苦读时,少年商海弄身姿。惺惺自有惺惺惜,万里云天展作为。”这歌谣说的是石再祥。石再祥,涟源市白马镇建新村人。1996年4月,石再祥14岁,还在读初中,表哥从广西柳州做生意回来看望石再祥的父母,问他想不想去外面闯一闯。石再祥犹豫片刻,毅然决定跟表哥闯柳州!先是在表哥店里打工卖百货,一边学生意一边学为人处事。一年半后,石再祥对表哥说,他会做生意了,想去摆摊。表哥非常支持,立即给他几千块钱进货,让他去市区摆摊。两年后, 18岁的石再祥便租了一个门面,销售凉席、座垫,名为融桂席业。生意越做越火,5年后,他已经开了几个分店。2006年,石再祥 24岁,雄心勃勃地开展日用品加工、批发、零售一条龙服务,销量一年比一年增长,客户慢慢的变多。2012年,石再祥 30岁,娄底商人在柳州成立娄底商会,石再祥当选副会长!石再祥非常谦虚,对年长的前辈大哥们非常尊敬,大家也十分喜爱这位年轻的大老板。 2018年,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前往东南亚几个国家考察市场,考察一个月后,看好老挝,觉得老挝人口不多,地域广阔,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工资比较低,当地没有工厂,都靠中国和泰国供应产品,于是大家商量以股份制的形式在老挝开办一家产品比较齐全的塑料加工厂,名为万泰国际塑料制品厂,同时在柳州注册万兆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至 2021年,该公司厂房建筑面积 2万多平方米,有中国师傅和员工 30 人,老挝员工 230 多人,年销售额达 8000万元。另外,石再祥个人创办的工厂年售 3000多万元。

  “商机更比战机奇,巧遇飞来万莫迟。不是当时明决断,哪来今日展雄姿?”这歌谣说的是周光明。周光明,茅塘镇人,18岁刚踏出校门,就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带着发家致富,改变自身和家人生活环境的迫切愿望,踏上经商道路。和很多茅塘人一样,摆地摊,卖塑料制品,武汉、郑州、西安、西宁、连云港、南京、上海……到处奔波。有一天,他来到广西凭祥,一个偶然的机会,听顾客说中国日用品在越南很抢手,周光明敏锐地感觉到了商机的存在,立即去越南考察。果然,越南的日用品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比中国高,卖得比较贵。于是立马回乡,呼朋引伴,很快就把边境贸易做得风生水起。1993 年,周光明成立凭祥祥发商贸有限公司,2001 年在越南河内成立南中河进出口贸易公司,用三年时间,将中国的“苏泊尔”在越南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产品做成越南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2005 年,他成立凭祥银海进出口有限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外贸易市场,后获“崇左外贸出口十强企业”“崇左外贸出口明星企业”等荣誉称号,成为边境贸易日用品行业中的领头羊。

  “商海风高浪亦多,全凭众手破惊波。船家借得东风力,逆水行舟又若何。”此歌谣介绍的是梁攀胜和他的团队。梁攀胜,茅塘镇道童村人。18岁跟随长辈来到岳阳,在长辈的店铺里帮着堆码搬货,开单送货。因为任劳任怨,从不言苦,逐渐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半年后,他有了自己第一个不足 5平方米的铁皮商铺。有了商铺,他先借用朋友的仓库、商铺等资源开发一手客户,然后利用这些客户资源推销产品,培养分销客户。梁攀胜以真心换真心,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竭尽全力服务好每一位客户,逐渐了获得客户信任,生意开始风生水起。在生意有了起色后,他开始大胆尝试品牌经营,建立形象店。短短两年时间,梁攀胜成为岳阳第一个做日用电器卖场的服务商,销售规模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基于在岳阳打拼获得的成就,他决定开拓更大的市场,转战省会长沙。到长沙,梁攀胜如鱼得水,在这里他接触到更多的人脉,了解到更多的行业信息,开阔了更宽的眼界。了解得越多,越让他感觉自己应该站上更高的平台才能有更好的发展。2003年,梁攀胜带着 17名茅塘子弟勇闯中山市,进入家电生产的最源头,梦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优秀的日用电器服务商。

  业务一开始顺风顺水,拿品牌授权、找工厂代工、参加展会、寻找客户,一切按既定规划发展着。但命运有时也会开玩笑,就在他们憧憬更美好的未来时,命运突然给了他们一记闷棍,由于授权等问题,导致工厂停产、账户被封、客户流失、回款困难,公司瞬间被打回原点。于是,他们白天四处寻找合作品牌和工厂,晚上举行碰头会,总结、分析、筹划,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失败,他们只能啃馒头咽咸菜过日子了。

  幸而命运始终眷顾努力坚持的人,到 2004年,梁攀胜终于迎来了事业的转机。这一年,他遇到来广东开拓市场的荣事达小家电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文明先生,在交谈中,侯文明认为这个年轻人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干劲十足,有着丰富的家电销售经验和客户基础,于是向梁攀胜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加入荣事达小家电并帮助解决前期资金,成立合资公司。借着荣事达的品牌基础,梁攀胜和他的团队如虎添翼,他们充分的发挥涟源人“吃得苦、霸地蛮、耐得烦”的优秀品质,在全国迅速开发优质客户,荣事达小家电的销售业绩呈几何级数增长。面对销售业绩的快速提升,荣事达公司也逐步完善自身的品保、售后、物流、市场服务等体系,快速在小家电行业脱颖而出。

  2007年,在梁攀胜的提议下,荣事达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厂——荣德工厂,专业生产电水壶、陶瓷水壶,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军者。同年成立荣电礼业事业部,进军家电礼赠品市场,成就礼品行业的霸主地位,荣电礼业成为中国实用礼品行业第一品牌。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互联网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梁攀胜感觉到互联网市场的无限商机和巨大潜力,在他的积极推动下,荣事达公司在 2013年成立电商事业部,全力打造线上营销体系,并推进爆款规模上量,连续实现业绩翻番增长,养生壶、电火锅等品类也实现行业引领。2014年起,梁攀胜顺应潮流发展,开始尝试产品营销向资源营销转变,他发现南方特别是广东的客户和商家大多通过喝茶、品茶谈成了生意,他找到云南腾冲普洱茶厂,双方跨界合作成立中山高黎贡山茶叶销售有限公司,对养生壶、电水壶、茶具套壶等水产品系列进行延伸,此后他又和广州茶艺培训学校、澳门茶促会联合成立荣茶公司,联合办学,组织茶艺师讲座培训。2019年 3月,梁攀胜组建成立中山小武松电器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专业生产养生健康电器产品,公司研发的塔吉盖炖锅等创意设计产品,吸引慢慢的变多的客户纷纷下单,海外订单也纷至沓来。2020年受疫情影响,行业很多工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但小武松工厂积极开发直播渠道,在直播领域打造多款爆品,实现逆势上扬。

  “引伴呼朋去赚钱,滔滔商海似无边。惊涛浪里涟源客,携手同心永向前。”这歌谣也许道出了涟源日用品商人能在全国各地扎根发展的原因吧。1998年 7月 27日的《娄底日报》对茅塘镇进行报道:“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精明的茅塘人提供了广阔的发财致富空间,到目前为止,全镇有 1.6 万多人在全国除西藏、台湾之外的各地经营生意,资产上百万元的老板少说也有上百家。”

  精明的涟源人(主要是茅塘人)在把日用品批发和零售做得风生水起时,他们又在心里暗暗地算一笔账,一个塑料桶,他们从厂家进货是 3元,但他们悄悄了解到,生产一个塑料桶的成本只要 2元。特别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有些资产上千万的老板竟然连一个阿拉伯数字“8”都不会写,只能像个别幼儿班学生一样,上面写一个“0”下面写一个“0”,也不在意中间是否连起来。这些涟源人在心里暗暗想,他们能办厂,自己为什么不能?况且自己掌握了广阔的市场,产品不愁销售。

  “千里迢迢进货时,厂家本事已深知。他人能把棋玩活,自己为何不学之?”想干就干,1988年底,经过多年打拼,已经有了一定资产积累的肖自江、肖安江兄弟在广东顺德办起了涟源人第一个塑料制品厂,并很快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这些曾经开启了茅塘人财富梦想,每天面对的热水瓶、塑料桶、菜锅、高压锅……此时强烈地激起他们更大的创业雄心。

  “地北天南销售时,各方信息尽知之。一闻草动知风起,立马临风仔细思。”1991年,肖自江、肖安江兄弟从有关渠道得知,投资 2800 多万元、拥有职工 1000 多人的国有企业乌鲁木齐铝制品厂由于产品滞销已经倒闭两年,并公告对外承包。兄弟俩连忙商量,分析平时掌握的信息:新疆电费低,从俄罗斯进口铝锭比较便宜,产品就近打入俄罗斯市场,比沿海同类厂家要节省不少运费……于是立即前往,与该厂签订为期 6 年的租赁合同,当即交纳风险抵押金 20 万元,租赁费每年 40万元,逐年递增 8%。企业租赁承包后,肖氏兄弟立即着手大刀阔斧的改革,将企业以前那种“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的模式改变为“市场要说明就生产什么”,他们把厂里一名副厂长和技术骨干留下来,然后在全国广招技术人才,特别是回到家乡,到涟源北部最边远的漆树山区招工,坐火车五天五夜赶到新疆,这些贫困山区来的工人特别能吃苦耐劳,服从安排。如此这般操作,企业很快起死回生,半年之后扭亏为盈,次年盈利 400 多万元。当时有新闻媒体报道,肖氏兄弟开创了全国个体老板租赁国有企业的先河,救活了一个已经倒闭的大工厂。“初出茅庐步步随,商机一现便迁移。纵然办厂多波折,锅具最终天下知。”

  这歌谣说的是周和平。1999 年,20 岁的周和平高中毕业,跟着茅塘人赴广西打工,先在日用品批发商业市场踩三轮车扛货,然后是摆摊。2001 年,不甘心一直碌碌无为的周和平结束打工,筹集 5000 元启动资金,雇请几个人,开办了一个小型高压锅配件加工厂,开始赚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2003 年,24 岁的周和平已经从不名一文的打工仔成为了一个年收入数十万元的小老板。2005 年,周和平赴浙江考察市场,觉得在五金之都浙江永康生产锅具应该大有作为。2006年初,周和平再次办厂,这次,他博的不单单是全部身家,还有借来的上百万资金。

  2007 年,行业级的灾难不期而至。受“锅王胡师傅”事件影响,由个别人制造出的“铝锅包装成无烟锅”骗局,因为宣传力度太大,受害人员太多,竟然波及到整个锅具市场,市场行情大跌,百姓不再信服其他的锅具生产商,许多企业都遭受无妄的牵连和影响。大量的退货、收不到货款,让周和平遭受了人生中最大的滑铁卢。厂里人员都散去,仅仅留下 5个人,欠下的债务是个天文数字。很多人都在这次风暴中再也没爬起来。对于年仅 28 岁的周和平来说,确实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但是认真的他没选放弃,而是选择咬牙坚持。没有钱,货车加油一次加 5块,把崭新的成品做废品卖了给员工发工资。硬是靠着这种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的精神,熬过了行业的寒冬。

  2008年,周和平开发出行业领先的一系列产品,为了节省本金,他硬是提着几口锅走遍了全中国,打开并占领市场。凭借产品本身过硬的品质和真诚努力的态度,周和平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将经销网络遍布全国。2009年,公司正式改名为浙江中康厨具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投资的金额 500万元,员工千余人。也就在这一年,“ZOKON”的品牌开始红透大江南北。尔后,公司又推出“皇派”品牌,迅速成为日用品市场的后起之秀。短短三年时间,就实现年销售额过亿元。2012年 9月第二届经销商会议,公司收到现场打款 1600万元,2013年 3月第三届经销商会议,公司收到现场打款2500余万元,又一次刷新业内记录。“一旦商机现眼前,不辞困苦敢为先。冲关越险凭诚信,工厂而今别有天。”

  这歌谣说的是李伟峰。李伟锋,涟源市金石镇和合村人,2000 年大学毕业后,跟随南下务工的大潮来到广东,攒下一点积蓄。2012年,在浙江省乐清市创业的一名老乡招呼他一起创业,于是义无反顾结束了广东的一切,来到浙江乐清市,创办浙江三乐照明有限公司。一开始,厂房 300 平方米,冬天冷,夏天热,他与合伙人为了节约开支,就在厂房里隔出一个空间作为睡觉的地方,三餐自己做。 “刚开始真是难,生活苦点都能挺过去,没有订单的日子真的让人愁白头。”经过市场调查与研究分析后,他决定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直接连通厂家和客户,将销售、售后等环节捏在自己手中。凭着诚信的品质和良好的服务,公司慢慢积累了一些客户,飞来一些订单。大城市的市场相对饱和,那就去开拓别人未曾踏足的土地,山西、陕西、内蒙古……越是偏远,李伟锋越是要去。从 2012 创业开始,企业连续 3年没有盈利,为保障产品研制经费,他与合伙人三年没有工资和分红,但从始至终坚持诚实守信。一次,物流车在送货前往安徽一客户的途中遇到洪水,阻住去路,为了按时提交货物,管理层亲自到安徽拦下物流车,将物品卸下,通过小车绕道转运的方式,不计成本将货物按时送达。这份努力和坚持终于带来了回报,2015—2017 年,企业未来的发展渐入佳境,员工从 5 人增至 40 多人,并迁入 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李伟锋爱看时政和财经新闻,善于在新闻和政策中发现商机,国家开启明眸皓齿工程,教育照明作为健康产业之一让他格外关注,企业于是研发教室护眼灯,在多个地区招投标时中标。2018 年,企业厂房面积扩大至 6000 多平方米,年产值达到 6000 多万元,成为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如果说最初茅塘人不辞劳苦地从事竹木日用品生产与销售,是穷则思变的冲动,得益于本地得天独厚的竹林与树林;后来从事铝塑日用品批发与零售,是抱团取暖,得益于市场信息的掌握,得益于穿梭在大街小巷、纵横大江南北的人脉资源;那么到九十年代,他们从经商到办厂,特别是回家乡从事铝塑日用品生产,则是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与完善,得益于家乡筑巢引凤的政策,以及他们深入骨髓的故土情怀。

  1992 年,资产积累上百万元的茅塘人至少在 60 户以上,这些有了一定资本积累的茅塘人很喜欢关注时政新闻,当时,电视里不断报道南方谈话:“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们是闯过深圳的人,知道深圳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他们从的讲话里仿佛嗅到了商机。“南巡恰似定心丸,致富发财路更宽。放手农村兴企业,商家办厂再无难。”“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乡办起厂子”,这些都是当时在茅塘流传的歌谣。这一年,谢宏民基于茅塘乡石门供销合作社创办利工劳保福利厂生产塑料制品;当年一气之下走出石门的谢少松回乡创办岳峰塑料厂,生产塑料酒桶;谢洪刚利用自己的住房做车间生产手套,创办防护用品厂;杨护东创办永盛塑料厂,生产塑料大脚盆;他的阿舅也依样画葫芦,创办湘中塑料厂;肖鹏创办湘东皮塑厂,遭遇意外不幸去世后,其妻周菊娥忍痛继续把企业办下去,后被评为“湖南农家女十状元”之一。

  一时间,茅塘人兴起回乡办厂的热潮,他们带着资金、技术和商品市场从各地纷纷赶回,在家乡建立工厂,采取“前店后厂、一店一厂”的经营模式。此时,政府也恰到好处地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扶助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搭建回乡创业平台,优化经济环境,提升以园区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在白马区铺设 35公里油路,新修 22 条总长为 76 公里的乡村公路;安装 200 门程控电话;新建白马、田心两个中型集贸市场。在“筑巢”的同时,市政府派出市、区、乡、村四级领导组成游说团,远走娄底、长沙、深圳、海南、四川、武汉等地,召集在外的“大款”们召开座谈会,对他们动之以乡情,晓之以利益,使这些长年奔波在外的游子们闻之心动,纷纷回乡创办经济实体。到 1995年,全市 26 家日用品生产企业(主要在石门村)家家盈利,产品无积压,总产值近 8000 万元,时任石门村第一支部书记吴奇修不无幽默地说:“我们的市场在营销员的脚下,我们的仓库在营销员的手中。”

  “僻壤穷乡事太奇,茶杯水桶众人知。一朝产出即销罄,进入千家尽道宜。”这歌谣反映的是当时石门村生产的盛况,这一年的《湖南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解释道,石门老板之所以选择兴办搪铝、塑料制品工厂,因为他们都是靠经销这一些产品起家的,早在办厂之先就建立起了自己广泛而稳固的市场基地和销售网络。这一些企业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拥有一支精明强干、能量极大的销售队伍。营业销售人员依据市场走势,提出要说明和要多少,企业就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随行就市,随机应变。石门村发展经济的最大特点就在这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激烈而无情的。石门老板定位于中低档产品,他们所看中的是前景广阔的农村市场。扬长避短、扶强抑弱,实现社会生产力重新布局和社会资产重新组合,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夹缝中求生存,恰是乡村中小型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

  1996年 9月,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肖自江、肖安江兄弟响应家乡的召唤,筹资 1200万元,创办涟源市宏宇搪铝工业有限公司,肖自江任董事长,肖安江任总经理。年底,肖自江又投资 1400多万元兴办搪瓷厂,一方面采用国内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另一方面四处招贤纳士,高薪引进国有企业搪瓷行业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高品质人才,注册“五江”商标。搪瓷厂投产后,肖氏五兄弟有的蹲在现场抓生产,有的则风尘仆仆遍访全国各地的批发和零售商,尽展他们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市场营销才能。由于产品质量好,宁静的山村热闹起来,等待提货的车辆排起了长龙,“五江”牌搪瓷产品成了日用品市场的抢手货。

  1997 年,谢少松与中国农业大学联系,遴选了几个高科技项目,投入 200多万元,扩大岳峰塑料厂的规模;刘迪凡投资 240万元,新建一个铝制品厂;肖自江又筹资 2000 多万元,陆续建成保温瓶厂、铝制品厂,他创办的宏宇搪铝工业有限公司成为当时湖南省最大的民营搪铝制品股份制企业。

  这一年,涟源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全市各级各部门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地扶持石门村个体民营经济发展,积极支持部分人率先勤劳致富、最终带动多数人共同致富,进而促进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涟源市政府进一步改善环境,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铺设石门村与娄涟公路相连接的油路,开通移动电线 千伏安变电站和日产 2000 吨的自来水厂。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带领企业由小型分散经营向联合规模经营转变,帮企业与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姻”,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努力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传统的作坊式作业、家族式管理状况,提高个体民营企业主自身素质,全方面提高其法律、政策水平和现代企业管理上的水准,大胆引进各种人才,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加强完善管理体制,石门工业区按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机制运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动员赴外经商的本村人报效桑梓,吸引另外的地方的老板来石门投资办企业。进一步搞好服务,对个体民营经济多支持、少指责;多解难、少“刁难”;多服务、少索取;多“放水养鱼”,少“杀鸡取卵”。

  有力的政策支持给企业的快速地发展插上了翅膀,于是,涟源日用品产业声名远播。这一年,外地来涟源打工的人,三五成群,络绎不绝,从辽宁、广东、重庆等省市远道而来的至少至 1000 人以上,其中有不少来自破产、半破产的日用品生产类国有企业。

  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规定,茅塘人欣喜万分,他们透过这句话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一年,肖自江、肖安江兄弟又筹资 1.2亿元,扩大搪瓷厂规模,并建成铝制品厂、保温瓶厂。第二年,肖自江、肖安江兄弟五人成立湖南五江轻化集团有限公司,茅塘镇石门村率先创建全省第一个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石门工业园区,园内 30多家大小工厂,形成以五江集团为龙头,岳峰塑料厂、商海铝制品厂、石门包装厂等为骨干的公司集团。产品主要有保温瓶、热水器、咖啡壶、铝制品、搪瓷、纸箱等 10多个系列 200多个品种,安置劳动力 3000多人。这一年,众多新闻媒体报道,涟源创造了“先有市场、后办工厂”的“石门现象”,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城市回到农村——将衣村建成城市”的“石门之路。”这一年,在涟源市境内生产的日用品,批发与零售总额达 7亿元。

  2018年 11 月,习主持召开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强调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称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家是自己人。2020年 5月,习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意味深长地说:“非公有制企业成长在中国希望的田野上。开始是一片荒芜的田野,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国走出了一条民营公司发展的道路,何其艰难!这也恰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筚路蓝缕开出的一条路。”茅塘人从的话里看到了自己更加广阔的舞台。于是,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专注打造品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着眼于做大做强。伴生公司进行分工合作并为之提供服务,把产品和服务做细做精,着眼于世界标准。产品从最初的塑料制品、劳保手套发展到高级不锈钢制品、碧波尔高档热水器等科技含量高的 10 多个系列 200 多个品种,产品热销全国,远销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年,涟源市日用品行业年产值达20多亿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力和下岗职工上万人。

  伴生企业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员工和老板一起实现双赢。重义崇商的涟源人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互相合作,一起发展,“有钱大家赚”,这样才可以把蛋糕做得格外大,获得更多利润。涟源人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

  “产品如何出国门,肖家兄弟苦劳心。几番挫折幡然悟,保质求线年,在国内市场美名远扬的肖氏兄弟成立进出口公司,寻思打开国门,走向世界。那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作为来自贫困山村的小企业根本拿不到展位,但既然来了总不能一无所获,两手空空回去,肖安江在心里琢磨着如何另辟蹊径,引起外商的注意。通过多方打听,他得知不少外宾住在东方宾馆,他也想方设法住了进去。还是采用自己传统的看家本领——摆地摊,在外宾必经之地摆上自己带去的搪瓷产品,以吸引外宾注意。功夫不负有心人,五江搪瓷以新颖的设计得到了外商的青睐,就这样终于签下了第一笔外贸订单。肖安江不敢马虎,按照行业工艺标准和传统的生产模式,组织员工加班加点抢工期,按时达成目标。但打开国门谈何容易!外国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交货时,抽检发现个别产品不符合他们标准,因此取消了整笔订单。定制的外销商品根本就不符合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上百万元的商品就这样全砸在了手中。

  吃一堑,长一智。肖家兄弟痛定思痛,从思维观念、企业文化开始反思,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摆在绝对第一的位置,大力弘扬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立下“志为行业一流、共创世界品牌”的企业愿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生产装备、工艺技术、工作环境、操作检验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整改与完善,投入巨资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制订高于行业标准的产品检验标准,一切以顾客的需要和满意为标准,首推工艺管理中“上错下不接”“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质检员”“只产合格品,砸烂等外品”的质量管理理念,出台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质量上的问题绝不放过,规定生产每一个出口产品都要经过 SGS检测,内销与外销产品实行同一品牌、同一生产线、同一检验标准。同时向所有批发商和客户承诺,发现一个保温瓶坏了,十倍赔偿。这一年,产品顺利通过国家 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敢做善成的肖家兄弟骨子里流淌着永不言败的血性,几个月后,他们以略低于市场商品的价格签订了第二笔外贸订单。办事严谨的外商得了便宜但心里没底,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派出多名监制人员驻厂检测,一道一道工序、一个一个产品仔细检验,半个月下来未曾发现一件次品。外商被肖家兄弟的质量管理理念和严格的工艺管理所折服,物美价廉的商品令外商喜笑颜开。付出终有回报,交货时外商主动提出要签订新的订单,不再派人来工厂检验,且商品的价值也适当提高。

  通过卧薪尝胆抓质量,“五江”品牌的市场美誉度进一步得到提升,国内市场销路遍布所有省市,外贸订单也纷至沓来,这一年,五江成为了娄底地区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2000年 6 月,肖自江考察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发现搪瓷、不粘锅等产品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需求市场很大,但由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成本过高,这些国家市场上的产品完全依赖进口,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因技术落后,很难生产档次较高的同种类型的产品。掌握市场信息后,肖自江果断地作出重大决策:面向国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档次,参与国际竞争。这年 10月下旬,石门村第一支部书记北大高材生吴奇修率领镇上企业组成代表团参加“中国第 88 届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外商签订近 400 万美元的供货合同,使茅塘镇生产的日用品驰名海外,进入俄罗斯、法国、日本、意大利、美国、韩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

  为了永葆“五江”品牌长盛不衰,五江集团坚守创新这个法宝,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搪瓷产品追求健康环保,在国内首推搪瓷不粘系列,引进国际先进的热辐射升温烧成技术,开发冰碗、烧锅等十一大类 200多个品规。保温瓶既生产系列保温瓶内胆、成品和保温杯,又采用成套智能生产技术,推出接腰胆、咖啡壶等新品种。五江集团获得各类专利 100多项,产品通过 3C认证,日用保温瓶和日用搪瓷产品远销美、意、日、德等 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用玻璃制品成为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抢手商品。

  哪里能赚大钱,就到哪里去发展。2002年,肖自江、肖安江兄弟投资近亿元,在新疆乌鲁木齐兴建兴华五江保温瓶厂,年产保温瓶 3000 万只,建成抢占前苏联各国市场的“桥头堡”。2003年,又投资 1.3亿元在江西南昌兴建全球最先进、最环保、最节能的保温瓶生产线 万只。这一年,五江集团瓶胆年生产能力近亿只,占全国市场占有率的 25%,一跃成为全世界保温瓶行业老大和全国最大保温瓶出口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建立遍及全国 30 个省市区和五大洲 50 多个国家的产品营销售卖网络。

  2010 年,“五江”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娄底非公有制企业历史上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得到娄底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并颁发品牌创建奖励资金 100万元,以表彰五江集团对娄底品牌建设的贡献。此后,五江集团出产的日用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钛餐具、钛厨具、钛日用品等系列钛制民品引领健康、高端、时尚消费潮流。至 2021 年,五江集团拥有 38 家生产企业和商贸公司,32000多名员工,总资产 600多亿元。单就日用品产业而言,集团是全球产销量第一的保温瓶产品生产企业,具有行业定价话语权,是国内首创和唯一掌握“纵向火焰节能环保玻璃熔窑”专利技术和全自动注塑成型生产技术的保温瓶生产企业,在湖南、江西、新疆、山西设有四个生产基地,年产量达2 亿只,销售占全国市场占有率的 32.87%。

  “人称老板是锅痴,刻刻时时有所思。只为创新图发展,要将纠结尽除之。”这说的还是锅具大王周和平。在周和平看来,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除了要能洞察市场机遇,还要有对事业不断钻研的精神。在周和平的办公室里,总是放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锅具。只要一有空,周和平就开始研究这些锅具,他也因此被身边的朋友冠以“锅痴”的名号。面对市面上十分流行的不粘锅,周和平一直纠结于怎么样才能解决不粘锅涂层易脱落的问题。这层不粘涂层虽然让做菜变得更轻松方便,但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也一直让我们消费者感到担忧。带着思考,周和平访问考察以制造业著称的德国,希望从中找到解决涂层脱落问题的突破口。在德期间,周和平走访了多家企业,始终没找到处理问题的办法。无奈之下,周和平决定回国再自己研究,临走前,他参观了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索林根博物馆,没想到这趟经历,让中国锅具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索林根博物馆中陈列着各种中世纪盔甲和刀具,这些金属制作的产品上都镌刻着精致美丽的图案,经了解,这些图案是通过一种叫做蚀刻的工艺制作而来。这种蚀刻工艺随即激发周和平的灵感,“同样是金属材质制作的锅具,是否也能用上蚀刻工艺?”于是,蜂窝不粘技术的雏形便浮现在他脑海中。

  2012 年,周和平在国内成立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并在德国汉堡建立研发中心,组建德国研发团队。然而,事情并不像预料的一样顺利,因没有先例、缺少实验数据,研究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连续两年,研究都没有显著突破,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渐渐对“蜂窝不粘技术”的研发失去信心,希望周和平放弃锅具创新,投身别的行业。但周和平不愿放弃,锅具是他一辈子的热爱。他带领康巴赫团队再次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天道酬勤,他们终于在第三年获得突破,“蜂窝不粘技术”由此诞生。该技术有效解决不粘锅涂层的脱落问题,实现食材隔离涂层物理不粘,开创蜂窝不粘锅新时代。2013年,“蜂窝不粘技术”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权威认证,周和平及其领导的康巴赫研发团队也因此被行业和消费的人誉为 “蜂窝不粘锅开创者”。第一代蜂窝不粘锅在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让周和平声名鹊起,成为青壮派技术革新的代表。但周和平并没有就此停止前进的步伐,他继续率领康巴赫研发团队逐渐完备蜂窝不粘锅工艺、周边技术和配套辅件,不断的提高产品的质量。2020年,其“高端蜂窝锅品类”通过欧睿认证,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高端蜂窝锅品牌。

  也许是因着泪水打湿的童年,也许是因为贫寒生活的浸染,也许就是与生俱来的情怀,这些在涟源土地上成长,或者从涟源山沟里走出去的商人或企业家,无不对家乡情有独钟。

  “回乡办起厂子,几年带富一个村子。” 1991 年,石门村没有一点企业,工业产值为零,如果不计在外经商办厂的人,人均纯收入不足 400元。1992年,这些茅塘人开始回乡办厂,他们都以为:只有把企业办在农村,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才能迅速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才能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彻底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将家乡建设成现代化的新农村。 1996年,石门村有个体私营和股份制企业 2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1.2亿元,不计经商的人和企业老板,村民人均纯收入 4800 元,过去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省闻名的富裕村。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到此考察,评价说 :“石门村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迅速崛起,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从石门这个小山村的巨变,我们正真看到了振兴湖南农村的希望!”10 年后,以五江集团为骨干的石门工业区有各类非公有制企业 30余家,产品热销全国,远销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纳农村富余劳力和下岗职工上万人。与此同时,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至  2020年,石门村城镇面积达 1.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 12000多人,石门街拥有商业门面 128家,日供水 5000 吨的自来水厂、3.5万伏的变电站、电信大楼、学校、银行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石门村国民生产总值 4.8亿元,人均收入 8600元(不计经商的人和企业老板),终于实现了从一部分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石门村也因此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1996 年春节,肖自江、肖安江五兄弟回家过年,看到村小学尚是一栋土木结构的危房,听说上年还有两个学生从二楼摔了下来,肖家兄弟便商量:我们读书不多,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孩子们再像我们一样了!当老大提出由他们兄弟捐资为村里新建一所学校时,立即得到众兄弟一致赞同。春节一过,他们便捐资 75万元修建教学大楼和教师宿舍,同时捐资 26万元帮助学校兴建电脑室、图书室和学生活动室。他们的老父亲肖雪初知道了,非常支持5个儿子建学校,说自己77岁了,也要帮着做点贡献。通往石门小学的马溪河上没有桥,一到雨天,孩子们就得绕道而过,他就把儿孙们孝敬他的 2万多元拿了出来,修了一座石拱桥。

  4年后,他带领几个孩子捐资 900万元,成立“肖雪初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茅塘镇石门中心学校优秀教师和学生,并对贫困学生予以救助。至 2006年底,肖自江个人累计捐献慈善资金 450 多万元,其中支持公益事业、援建学校 180多万元,捐款修建乡村公路 16.5万元,每年资助 15名特困学生完成学业,救灾救济、救助贫困对象、五保户、残疾人及其他慈善事业 200多万元。这一年,他被评为涟源市十大慈善人物之一。

  周和平也是一位慈善大家,至 2009年他累计慈善捐款 180余万元,其中村级公路捐款 65万元,自来水工程 28万元,捐资助学 15万元。2015年 10月,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等发起“万企帮万村”行动,五江集团热情参加,与涟源市人民政府签订“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协议,在三年内投资 1000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和基础设施扶贫。一系列扶贫举措,累计帮助贫困户一年创收1000余万元。其扶贫组织和扶贫规划,扶贫方式和扶贫成果得到中央、省、市有关领导及部门的充分肯定。2018年 10月 16 日,湖南五江轻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肖安江出席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全国首届“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非公有制企业表彰大会,并登台领奖。

  虽然受到了表彰,但他们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他乡所做的慈善事业,包括抗洪抢险、赈灾救灾、修路架桥、扶贫助学、扶贫济困、疫情发生时送抗疫物资……绝大多数是没有张扬,甚至是少为人知的。“善行不必有人知,万里娄商信奉之。”他们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坚信只有共同富裕才会持久富裕,不仅要做一个合法赚钱的商人、企业家,更要做一个忠孝仁义对社会有意义对家乡有贡献的善良人。

  掩卷沉思,您是否从涟源人挑着日用品沿途叫卖,到摆摊,到批发,到办厂的足迹中发现了什么?从他们的产品走出山区,走遍全国,走向全球的轨迹中看到什么?从他们致富不忘桑梓,修路、架桥、建校、扶贫助困的义举中想到什么?从那一行行足迹,一个个身影,一批批产品中,您又会得到什么启示?勤劳智慧的涟源人正继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和传承着其中的基因与密码。


推荐产品

Copyright © 2021 爱游戏app官网下载游戏中心-最新版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03929号-6 网站地图